近日,工信部通报了31款APP及SDK存在“开屏弹窗乱转”、“过度索取权限”等侵害用户权益行为,其中不少闲鱼、高德地图、下厨房等热门应用。
开屏与弹窗广告再次引发大众关注。多年来,网友苦“弹窗广告”久矣,有关部门也多次重拳出击,可“开屏乱跳转”与牛皮鲜一样的“弹窗”屡禁不绝,个人信息过度采集,更有不少违规“弹窗”改装换面卷土重来,让人防不胜防。

晃一下手机就跳转,点开就扣费,网民苦“跳转广告”久矣
“每次打开手机软件,我都屏住呼吸手不能抖,一动就跳广告了。”杭州市民杨先生对手机开屏广告叫苦不迭,他发现,几乎每款软件都有开屏,开屏倒计时有5-6秒,这期间手机轻轻一晃动,屏幕立刻就跳转到了第三方购物平台上了;离开片刻,返回时广告又弹出……反反复复杨先生不胜其扰,“开屏上倒是也能‘跳过’,但一般都不显眼。我手指粗,有时还点不准,又跳转了。真的太烦了!”
在社交平台上,记者发现,“抱怨开屏广告多、频繁”的用户很多,因“乱跳转”误导消费的网友也不在少数,其中许多人都是“资深”网民,不少广告被包装在“公益”、“高仿”的外壳之下,另网友真假难辨。

“摇一摇”跳转的广告
网友陈先生在购物网站“得物”上浏览时,一不留神点进了一个显示低价的弹窗,随后跳转到了一个名为“95分”的二手网页,下单购买了一款化妆品。过了两天,陈先生查看物流信息时,才发现自己买的是二手化妆品,赶忙拒收了。但时隔二十多天,陈先生既没收到货,更没收到退款。“我当时要求商家客服退款,但对方拒绝退款,态度恶劣。”陈先生说,自己网上购物已经十多年了,已经很小心了,但是它弹出的购物页面相似,价格更低,最关键的“二手信息”却不明显,这不是“诱导”下单吗?“这样骗进来的消费有什么意义?”
网友小Q投诉某视频平台的“弹窗广告”,她表示开了会员,依然饱受弹窗广告困扰,有时一个16分钟的视频,能有两次弹窗。 “这些弹窗广告的关闭触标小,指甲长一点就会进入广告页面,我每次就只能等广告结束,太无语了。”小Q表示,自己开会员就是为了不看广告,结果还是被迫看完。
另一名投诉网友表示,早上看手机上的“充电赚钱”,点开弹窗就立即被扣款22.88元,并且无法取消。他非常气愤,多方投诉之下,22.88元退款才被原路追回。
为何要“乱跳转”,为的就是用户的“误触”
在工信部通报的这份名单中,潮新闻记者发现,全民小说、漫画人极速版、闲鱼、高德地图、下厨房、风车动漫、好省等10款APP存在“开屏弹窗乱跳转,误导用户”的情况。有看头、百宝刷刷、点击泰坦2和飞吧龙骑士,4款APP被通报“信息窗口未提供关闭或退出标识”。
事实上,为了提升用户体验,近年来,有关单位多次发布整改通知,也持续展开了多场APP侵害用户权益整治行动。
2023年2月,工信部发布《关于进一步提升移动互联网应用服务能力的通知》,要求不得频繁弹窗干扰用户正常使用,或利用高灵敏度“摇一摇”等易造成误触发的方式诱导用户操作。对于个人信息的采集、使用,坚持合法正当必要原则,不得强制要求用户同意超范围或者与服务场景无关的个人信息处理行为。用户拒绝提供非当前服务所必需的个人信息时,不得影响用户使用该服务的基本功能。
自2023年5月1日起施行的《互联网广告管理办法》也明确规定,“以弹出等形式发布互联网广告,广告主、广告发布者应当显著标明关闭标志,确保一键关闭。”
但为何屡禁不止?业内人士表示,因为弹窗广告转化率要比其他广告高很多,而与弹窗广告所能带来的巨大经济利益相比,其违法成本几乎不值一提。该业内人士表示,有的开屏广告的“关闭键”也是“障眼法”,因为软件把开屏广告设置成可全屏点击,目的是收获大量用户的无意误触,从中获得广告收益。
不过自有关部门要求APP要在显著位置展示“点击跳转第三方”标识后,又出现了目前流行的“互动点击”开屏广告,就是杨先生遇到的,让用户“摇一摇”手机,或是扭一扭、滑一滑等触发“互动”机制,弹到第三方软件。“其本质都是收获用户的误触,提升跳转率,以此来提升经济效益。”该业内人士表示。
这种乱跳转广告侵害了我们的哪些权益?又应该如何去规范和治理?浙江浙联律师事务所高级权益合伙人朱觉明律师表示,弹窗广告的乱跳转违反了《互联网弹窗信息推送服务管理规定》,一方面变相强迫、诱导消费者操作,未遵循公开、透明的原则,另一方面侵犯了消费者依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享有的知情同意权。消费者可以拨打12315消费投诉举报专线进行举报,或者登陆12315互联网平台在线举报投诉。

个人信息过度索取咋办,律师支招
此外,记者注意到,在工信部通报的名单中,还有超过半数的应用软件是因为“强制、频繁、过度索取权限”或是“违规收集个人信息”现象。其中有汽车模拟器 2019、保定麻将、3733游戏盒等游戏APP,以及邻家快修、中油好客e站等生活服务类APP。泉州竹风软件有限公司出品的“三国志之九州战”游戏涉及违规收集个人信息;违规使用个人信息;强制用户使用定向推送功能以及APP强制、频繁、过度索取权限4项违规。
“个人信息过度索取”也是“老生常谈”了,社交平台上,许多网友抱怨:“看小说的软件要索取通讯录权限”,“跟相册无关的软件也要申请摄像头权限”。
那么,消费者如何判断是否被过度索取权限?遭遇违规弹窗广告侵扰,怎样维权?
浙江浙联律师事务所高级权益合伙人朱觉明律师表示,根据网络安全法确定的“合法、正当、必要的法律原则”,APP只能收集与其核心功能相关的信息和权限,比如涉及导航或地图相关功能的APP才能索取个人位置、轨迹的权限,如果APP索要其提供的服务无关的个人权限,构成违法。
如果采取默认勾选、缩小文字、冗长文本等诱导方式索取用户权限的,因为未遵循“明示个人信息处理的法律原则”显然也是违法;最后,如果APP要求用户一揽子同意多个非本业务功能的必要权限;在调用终端相册、通讯录、位置等权限时,未同步告知用户申请该权限的目的。未经用户同意,擅自更改用户未授权权限状态。上述行为均违反网络安全法第41条规定的“合理使用权限”,构成过度索取权限
朱律师表示,个人发现网络运营者违法违规行为的,有权要求网络运营者删除其个人信息,有权要求网络运营者予以更正,网络运营者应当予以响应。
附:工业和信息化部通报存在问题的31款APP(SDK)名单





扫描下方二维码,一个老毕登免费为你解答更多软件开发疑问!

华为鸿蒙生态发展演讲:从操作系统到数字底座的进化论
【导语】在万物互联的智能时代,操作系统是数字世界的“地基”,而华为鸿蒙生态正以惊人的速度重构这一地基的形态。在2025华为开发者大会(HDC)上,华为消费者业务CEO余承东宣布:“鸿蒙生态已跨越1.5亿设备激活量,开发者数量突破380万,成为全球第三大移动应用生态。”这场演讲不仅揭示了鸿蒙的成长密码,更抛出了一个关键命题:当操作系统进化为数字底座,开发者将如何抓住下一波红利?一、数据透视:鸿蒙生态
百度发布多模态AI程序员Zulu:代码革命还是程序员“饭碗”终结者?
【导语】“让AI写代码,人类程序员该何去何从?”在2025百度AI开发者大会上,百度CTO王海峰抛出的这个问题,随着多模态AI程序员Zulu的发布被推向风口浪尖。这款号称“能听、能看、能思考”的代码生成工具,在内部测试中已实现82%的函数级代码自动生成,开发效率提升4倍。当AI开始入侵程序员最后的“技术护城河”,一场关于效率与饭碗的争论正在硅谷与中关村同步上演。一、技术解密:Zulu的“三头六臂”
苹果管理层大换血:库克押注AI机器人,能否再造“iPhone时刻”?
【导语】“当全球都在追赶Vision Pro时,苹果已经悄悄调转船头。”北京时间2025年4月29日,苹果官网悄然更新高管团队名单:原机器学习与AI战略高级副总裁John Giannandrea晋升为首席运营官(COO),机器人技术负责人Kevin Lynch进入执行董事会。这场被外媒称为“苹果20年来最大规模管理层调整”的变革,正式宣告库克将宝押向AI与机器人赛道。在这场豪赌背后,是苹果营收增速
腾讯云Craft智能体发布:AI开发进入“傻瓜模式”,中小企业迎来技术平权时代
【导语】“以后写代码就像发朋友圈一样简单。”在2025腾讯云峰会上,腾讯云副总裁吴运声抛出的这句话,随着全链路AI开发平台“Craft智能体”的发布引发行业震荡。这款被内部称为“AI开发界的美图秀秀”的产品,凭借“零代码搭建AI应用”“模块化自由组合”“按需付费”三大核心卖点,直击中小企业AI开发成本高、周期长、人才缺的行业痛点。当AI技术从实验室走向田间地头,Craft智能体能否成为企业智能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