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软件开发过程中,测试是确保产品质量的关键环节,其中黑盒测试和白盒测试是两种最为常见且重要的测试方法。这两种测试方法各有特点,共同作用于软件开发的不同阶段,以确保软件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黑盒测试
黑盒测试,又称功能测试,主要侧重于软件功能的验证。在这种测试方法中,测试人员把应用程序看作一个不透明的黑箱子,完全不考虑或不了解软件的内部结构和处理算法。测试的重点在于检查软件功能是否能按照软件需求说明书的要求正常使用,软件是否能适当地接收输入数据并产生正确的输出信息,以及软件运行过程中能否保持外部信息(例如文件和数据库)的完整性等。
黑盒测试根据软件需求说明书所规定的功能来设计测试用例,常用的技术包括等价类划分、边值分析、错误推测和因果图等。
- 等价类划分:在设计测试用例时,等价类划分是用得最多的一种黑盒测试方法。所谓等价类就是某个输入域的集合,对于一个等价类中的输入值来说,它们揭示程序中错误的作用是等效的。也就是说,如果等价类中的一个输入数据能检测出一个错误,那么等价类中的其他输入数据也能检测出同一个错误;反之,如果等价类中的一个输入数据不能检测出某个错误,那么等价类中的其他输入数据也不能检测出这一错误(除非这个等价类的某个子集还属于另一等价类)。
- 边值分析:经验表明,软件在处理边界情况时最容易出错。设计一些测试用例,使软件恰好运行在边界附近,暴露出软件错误的可能性会更大一些。通常,每一个等价类的边界都应该着重测试,选取的测试数据应该恰好等于、稍小于或稍大于边界值。
- 错误推测:基于测试者的经验和直觉,推测程序中可能出错的地方,并针对这些地方设计测试用例。
- 因果图:因果图法是根据输入条件与输出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来设计测试用例的。它首先检查输入条件的各种组合情况,并找出输出结果对输入条件的依赖关系,然后为每种输出条件的组合设计测试用例。
黑盒测试通常在软件开发后期进行,当功能实现并且界面设计完成之后。它主要发现功能错误和界面错误等,并且由于不依赖于程序内部结构,所以即使程序的内部逻辑发生变化,测试用例也不需要做大的改动。此外,黑盒测试通常比白盒测试执行得更快,因为它只关注输入和输出,不需要执行和验证所有的代码路径。
白盒测试
白盒测试,又称结构测试、透明盒测试或基于代码的测试,要求测试人员了解软件内部逻辑和结构。在这种测试方法中,测试人员不仅要检查输出结果,还需要检查程序的内部行为,比如数据流、控制流、信息流等。
白盒测试根据软件的内部逻辑设计测试用例,常用的技术是逻辑覆盖,即考察用测试数据运行被测程序时对程序逻辑的覆盖程度。主要的覆盖标准有语句覆盖、判定覆盖、条件覆盖、判定/条件覆盖、组合条件覆盖和路径覆盖。
- 语句覆盖:选择足够多的测试用例,使得运行这些测试用例时,被测程序的每个语句至少执行一次。
- 判定覆盖:又称分支覆盖,不仅每个语句至少执行一次,而且每个判定的每种可能的结果(分支)都至少执行一次。
- 条件覆盖:不仅每个语句至少执行一次,而且使判定表达式中的每个条件都取得各种可能的结果。
- 判定/条件覆盖:同时满足判定覆盖和条件覆盖的逻辑覆盖。
- 组合条件覆盖:选取足够的测试用例,使得每个判定表达式中条件结果的所有可能组合至少出现一次。
- 路径覆盖:选取足够的测试用例,使得程序的每一条可能路径都至少执行一次。
白盒测试可以深入到代码一级进行测试,发现问题的阶段最早,效果也是最好的。它通常用于单元测试阶段,并且在软件的整个开发周期中都可以进行,包括需求分析、设计、编码、集成等各个阶段。白盒测试能够发现代码中的逻辑错误、设计错误等,并且通常能够提供更高的测试覆盖率,因为它测试软件的每一个分支和路径。然而,白盒测试需要测试人员具有一定的编程知识,因为需要理解代码逻辑,并且由于紧密依赖代码,代码的变化可能会导致测试用例需要更新。此外,白盒测试通常需要更多的时间,因为它需要覆盖和测试所有可能的代码路径。
扫描下方二维码,一个老毕登免费为你解答更多软件开发疑问!
